在港十年
LV1
2025-02-06

我听不懂香港人背的乘法口诀,为什么不一样?


最近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,在和同事合作一个项目计算金额时,竟然发现香港的九九表和内地不一样!


比如内地的背法是:18得八、28一十六、38二十四、48三十二、58四十、68四十八……


但香港是这样的:81如八、82一十六、83二十四、84三十二、85中四十、86四十八…


图片来源:互联网


比较后发现,香港是将8放在前面,内地则是把8放在后面,就是香港乘法表是从大数背起,小数在后面。还有,香港口诀比内地要多,共81句,内地的是45句。


而且香港不叫九九表,而是叫「九因歌」,会印在许多练习簿的背面。


图片来源:互联网


好奇心作祟的我们,决定查一下为什么香港和内地的乘法口诀会有这种差异?但没想到收获了更多乘法口诀历史知识。


原来,乘法口诀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,可追溯到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。也就是说,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,也要背乘法口诀。


但当时的乘法口诀和我们现在学的顺序有所颠倒。古人是从「九九八十一」开始,至「一一得一」止,所以乘法口诀叫九九乘法口诀。


但从宋代开始,乘法口诀就转变成现在的顺序,从「一一得一」到「九九八十一」。


香港是「大九九」,内地是「小九九」


从1到9这九个数字,9乘9共有81组积,所以古时出现过81组积的「九九表」。81组积的被称为「大九九」,香港学习的乘法表更接近古代。


但乘法表也包含乘法的可交换性,比如「八九七十二」,不需要再颠倒过来重复一遍「九八七十二」,简化后只有45组,内地学习的就是这种简化的「小九九」。


「大九九」,在香港也被称为「九因歌」,两个乘数较大数在前,较小数在后,所以背法就是81如八、82一十六、83二十四……共81句。


我以为这种不同背法的乘法表是沿袭下来很久的传统,但没想到有80后内地同事说,他以前学的也是「九因歌」,但我90后学的是简化后的「小九九」,看来应该是内地教学后来改版了。


图片来源:互联网


内地乘法表简洁好记,香港的有古风韵味


我们在区分香港和内地乘法口诀差异时,有一位较年长的香港同事也和我们分享:广东话读乘数口诀会灵活多变,有「得」、「如」、「终/中」、「归」、「该」五字,尽显古文之雅。


比如乘数带「一」的口诀可用「得」或「如」,像是「一三得三」、「七一如七」;其他相乘结果为个位数的口诀多数用「如」,像「三二如六」、「四二如八」;相乘结果是整数「十」的口诀,多数用「终/中」,像「五六终三十」,「五八终四十」;而「三」「三」相乘比较特别,用「归」或「该」。


对比下来,内地乘法表的优势在于简洁好记,而香港因为「得」、「如」、「终」、「归」的古雅广东话,别有一种古风韵味。


这么看下来,香港和内地乘法表虽有差异,但都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智慧成果。


最后,大家在评论区留言,看看你学的习乘法口诀是「大九九」还是「小九九」?




#乘法口诀 #教育 #九九乘法表 #九因歌

0
評論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