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南面的南海海槽为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聚合型板块边缘,发生8至9级地震的标准重现周期为88.2年,对上一次为79年前的1946年8.0级昭和南海地震。香港天文台指日本地震调查委员会预计,南海海槽在未来30年内发生8至9级地震的概率已达82%,有可能引致超过10米高大海啸。
图片来自网络
香港天文台指,由于南海海槽相比2011年发生「311大地震」的日本海沟较近香港,海啸波最快6小时抵港,至于对港影响有多大,则要视乎4个元素——震源位置及震级、地震破裂过程、震源附近地质构造、近岸及海底地形等。
面对地震、海啸这类自然灾害,有哪些防灾常识是一定要知道的呢?香港百科通小编搜集了防灾相关资料,快来了解一下吧!
一、地震防灾常识
1.地震前兆与预警
官方预警渠道:香港天文台推送警报、电视台/电台同步插播紧急公告(常配以持续蜂鸣警报声),收到预警信息后需立即行动。
非典型前兆:动物异常(如犬吠、鱼跃)、地下水异常(水位骤变)等可能提示地震风险,但需以官方信息为准。
图片来自香港天文台
2. 室内避险黄金法则
躲避三角区:迅速躲到结实的家具(如桌子)旁,用双臂护头。
远离危险物:避开窗户、吊灯、书架等易倒塌/坠落物体。
高层建筑:切勿跳楼或使用电梯,原地躲避更安全。
图片来自网络
3. 不同场景应对
公共场所:避开货架、玻璃幕墙,听从工作人员指挥疏散。
户外:远离建筑物、电线杆,到开阔地蹲下护头。
驾车中:靠边停车,留在车内避免被坠落物砸伤。
4. 震后关键行动
检查隐患:关闭燃气阀门、电闸,防止次生灾害。
撤离评估:通过官方消息确认余震风险,必要时撤离到应急避难场所。
通信原则:优先使用短信/网络报平安,避免占用通话信道。
二、海啸防灾指南
1. 预警信号识别
官方警报:沿海地区通过警报系统、短信、广播发布海啸预警。
自然征兆:强烈地震后海水异常退潮或突然涌浪,需立即撤离。
图片来自网络
2. 海啸预防措施。
远离岸边、海滩及沿岸低洼地区。如身处这些地点,应前往内陆地方或地势较高的地面。如没有时间迅速前往内陆地方或地势较高的地面,可栖身于以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多层高建筑物的较高楼层,以策安全。
切勿进行水上活动。
船只应远离岸边或浅水水域。如船只继续系泊于避风塘,应使用双倍的系泊用具,而所有人员均应离开船只,前往地势较高的地面。
请遵照这些预防措施,直至天文台取消海啸警告。
请留意电台或电视台广播的进一步资料。
3. 不同阶段应对
海啸前:准备应急包(含救生衣、哨子、3天饮用水)。
海啸中:抓住固定漂浮物,避免被卷入漩涡。
海啸后:警惕回流潮,确认官方安全通知前勿返家。
图片来自网络
三、应急物资清单
生存保:3天饮用水(4L/人/天)、压缩干粮、净水片、保温毯
医疗用品:止血带、消毒纱布、慢性病药品、电子血压计、应急冰袋
应急工具:多功能手电筒(带收音机功能)、防尘口罩、逃生绳(20米)
重要文件:身份证、家庭联络卡(含血型信息)
图片来自香港红十字
灾难从不预约,却能在瞬间改写生活。每一条防灾常识、每一则小贴士,都是为无常世事备好的“锦囊”。希望大家把知识融入日常,让安全意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,有备无患。
资料来源:
1. 中国应急管理部《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》(2023版)
2. 中国地震局《地震应急避险指南》(GB/T 38226-2019)
3. 联合国减灾办公室《沿海社区海啸防灾手册》
4. 香港天文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