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香港这座永不停歇的城市里,港铁是一个独特的存在,虽然有些老旧,却很有年代感和设计感,一站一色、满满的多巴胺马赛克瓷砖…… 有时候车厢站满人,但只要在人群中间看到一点点颜色,就能知道自己身处哪个车站。今天我们来聊聊港铁不同车站配色背后的故事。 图片来源:互联网 为什么每个车站是不同颜色? 这个问题要问那个将不同色彩带进各个地铁站的人,港铁首任总建筑师,Roland Paoletti(英籍意大利人,1931—2013)。 1972年,当时政府同意兴建全新的地下铁路系统,但拨款很有限。Roland Paoletti便决定用物料价廉的马赛克瓷砖(纸皮石)做色彩设计,又环保还省钱。 除了经费不足,Roland Paoletti也考虑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,那就是当时香港有不少人目不识丁,为了照顾不识字的市民,每个车站采用不同的颜色,可以方便他们用颜色来辨别车站。 图片来源:互联网 时至今日,全港91个车站各有颜色。当整个车站用上同一种颜色,大家可以辨别身在何地,也可以凭借不同组别的颜色,奔赴自己想去的车站。 这里不得不点赞香港领先的人文关怀。 取色四大法则,看看你能猜对几个? 如果你有认真观察过,可以发现不同车站的配色有一定的规律。 ① 字面取色。某些港铁站名字本身就含有带颜色的字,比如黄大仙站就直接采用了黄色;而太子站之所以用的蓝色,源自“blue blood”,也就是贵族的意思:何文田站就是草绿色和灰色的混合,像是绿中带黄的田野;而彩虹站意思就更直接了,用不同颜色拼接而成,像“彩虹”一般。 图片来源:互联网 ② 环境取色。一些港铁站的颜色与周边的环境有关。例如,香港大学站靠山,所以站内的翠绿色就代表着该站所处位置植被充盈,绿化茂密;坚尼地城站邻近海畔,湖水蓝色的砖墙有种海洋既视感;鲗鱼涌得名于早期溪流中甚多鲗(鲫)鱼,所以也使用蓝绿色作为主色调。 图片来源:互联网 ③ 车站规模越大,颜色越艳。一些人流多的大型车站或终点站,往往采用视觉感更强烈的颜色,比如荃湾站、旺角站、中环站及红磡站,都采用了不同饱和度及亮度的红色,容易给人强烈的冲击感,大家一看就能立刻被注意到,可以很快反应是否应该下车或转线。 图片来源:互联网 ④ 临近站台,采用反差强烈的颜色。有些站台的配色没有特别原因,只是需要和邻近站台颜色有个明显区分就好,也是避免混淆。例如西营盘站用紫色,就是要与上环站的泥黄色形成强烈对比。 设计感超强,独一无二的港铁宋体 除了港铁不同车站明显的配色,一些车站的字体也是港铁成长的一部分。港铁字体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,从地铁宋一号、地铁宋二号、地铁宋三号再到俪宋体,被坊间称为“地铁宋”。 “地铁宋一号”是香港最早使用的字体,当中的钩收得又尖又细,到了尾端甚至变成一条线,是80年代的明体风格,主要用于标题等重要标识。 图片来源:互联网 “地铁宋二号”则比一号来得刚硬,特征为钩笔多向左方屈曲,整体字型结构较方正,常见于港岛线、东涌线等地的玻璃幕门顶部,用于路径指示等标识。 “地铁宋三号”是90年代起微调得出的字型,并使用了老宋体的结构而设计制作,其笔划亦比其余两个地铁宋体圆润、有书法感,多用于垃圾桶标记、幕门前贴上地上的警告纸等细节处。 “俪宋体”则是港铁在1980年代末引入了由字体设计师柯炽坚开发的俪宋体,这是全球第一套完全由PostScript技术开发而成的中文字体。 图片来源:互联网 俪宋体的设计强调空间结构的匀称和笔划的圆润,其水滴式点划营造出一种高度中性的美感,使得字体在港铁站牌上呈现出恰到好处的视觉效果。目前,设计师也将字体不断完善,整合为“铁宋”。 如果有时间,不让花点时间观察一下那些有棱有角的车站名,多感受一下港铁在时光年轮上的变化。 最后,大家来说说,你最喜欢的港铁车站是什么颜色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