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 8 收藏
“新来港”想知道? ➪ 这里全都有!
香港人对风水推崇备至,每年农历初一,先来黄大仙抢插「头柱香」,求一年顺遂;农历初五又再到黄大仙,接财神派的「利是」,求一年财运亨通。今天,香港百科通就和你走一趟黄大仙区,看看这个香火最旺的地方。
图片来源:香港旅游发展局
全港18区中,只有它没有海岸线
黄大仙区位于九龙东,处于九龙心脏,是连贯九龙东、西的交通枢纽,它是全港唯一没有海岸线的行政区。
因为区内有一座香火鼎盛的黄大仙祠,1969年被政府命名为「黄大仙区」,区内包括了乐富、横头磡、竹园邨、慈云山、钻石山、新蒲岗、牛池湾和彩虹邨等小区。
黄大仙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
黄大仙区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。康熙廿七年(1688)刊行的《新安县志》介绍新安县分有三乡,其中延福乡有衙前村和莆冈村,即是后来的衙前围和蒲岗村。嘉庆廿四年(1819)的《新安县志》除了提及上述二村外,还有「牛池湾」,都属官富司辖下的村落。
过去,黄大仙区为乡村地带,居民大多为客家人,以务农为生。至1937年,该区被界定为新九龙的一部分,进行都市发展,乡村风貌逐渐消失。
乡村变屋邨
1940年代后期,大量移民从内地涌入香港,黄大仙区开始出现很多寮屋。为应付人口急增,黄大仙开始推行公屋政策。
黄大仙区的公屋发展始于1957年,首先出现的是老虎岩徙置区,1963年改称「老虎岩新区」,鉴于名字带有煞气,不为居民所喜,当局于1971年改名为「乐富新区」。1973年房屋委员会成立后,取名「乐富邨」。
图片来源:香港旅游发展局
彩虹邨是黄大仙区最早的公共屋邨,于1963年落成,一直被认为是风水公屋。这些年来,随着寮屋区清拆及旧型屋邨重建,黄大仙区的面貌已焕然一新。
九龙十三乡之一
九龙十三乡,是指香港1960年代以前香港新九龙的十三个规模较大的乡村,由左至右包括沙埔、衙前围、竹园(约为今整个黄大仙范围)、大磡、元岭、沙地园、坪顶、牛池湾、坪石、牛头角、晒草湾、茶果岭和鲤鱼门。
竹园曾是一个颇具规模的乡村,除了位于沙田坳道与龙翔道交界处与黄大仙消防局一带的古村外,还有大大小小许多村落。但今天的竹园,只剩下黄大仙祠旁一小小的十数间石屋而已,但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本地村落。
见证过香港工业的辉煌时代
新蒲岗位于黄大仙区内,在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曾是香港的工业重地,工厦林立。
「新蒲岗八街」广为人知,命名方法以中国数字一至八为首,大有街、双喜街、三祝街、四美街、五芳街、六合街、七宝街及八达街。在旧日的香港,这八条街工厂林立,成为了Made In Hong Kong (香港制造)的重要基地。
除此以外,新蒲岗亦因为邻近启德机场,吸引到不少空运公司和其他工业落户,如制衣、塑料花厂、钟表等。
但随着制造业北移、启德机场搬迁,新蒲岗昔日的繁荣不再。如今走进新蒲岗,仍然有香港七八十年代的感觉。
因黄大仙祠享有盛名
如果你想祈福添运,远离尘嚣、静心养神,那你一定来要黄大仙区,因为这里有一座黄大仙祠。
图片来源:香港旅游发展局
香港的黄大仙信俗由来已久,在信众心目中,黄大仙是有求必应的神明。每年正月初一,无数信众争上头注香,万人空巷,堪为盛举。
黄大仙祠,又称啬色园,始建于1945年,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和信众前来参拜祈福。
黄大仙祠供奉的是东晋时期南中国道教著名神祇黄初平,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道士,被尊称为“黄大仙”。据说他能够预知未来,治愈疑难杂症,为人们排忧解难,深受人们的敬仰。
除了黄大仙,祠庙亦有供奉儒、释两教的神祇如孔子、观音等,三教融合是香港黄大仙祠一大特色。
每逢农历正月初九黄大仙诞辰之日,庙宇内外热闹非凡,香客们络绎不绝前来祈福讨封。可以说,黄大仙祠承载着香港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髓。
除了黄大仙祠外,黄大仙区内其他特色景点如志莲净苑、南莲园池也值得大家逛一逛。
南莲园池,一个藏在闹市区里的清净之地,南莲园池原为木屋区,后来按照唐代山水园林的艺术特色改造,植物和建筑的布置显得错落有致。园内有多个木制建筑,以及金光闪闪的圆满阁,这些构造全部根据唐代建筑风格设计,一根钉子都没有使用。
园内的一木、一石、一山、一池满满的都是古意盎然的氛围。来到此处就像一块避世的治愈净土,让你找到内心的平静。
图片来源:香港旅游发展局
志莲净苑,南莲园池的隔壁就是志莲净苑。这座佛寺始建于1934年,于1990年代经历了多阶段的翻修工程,并在2000年向公众开放。
志莲净苑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唐代木构建筑,充满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。苑内的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,其设计独特,气势恢宏。志莲净苑作为香港著名的佛教胜地之一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这里不仅是信徒们修行、参禅、诵经的场所,更是佛教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平台。
你还想知道香港有哪些好玩的地方,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,也可以扫描以下二维码,加入我们活动群分享。这里是香港百科通,关注我们了解更多香港资讯。